《琅琊榜》里梅长苏这号人物,绕来绕去总离不开一个事儿:明明他不姓苏,为啥身边人都一口一个“苏先生”叫着?这背后的门道,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藏着他一肚子的无奈和算计。
先说说最直接的原因——他在金陵城用的是化名。梅长苏刚到京城时,对外只说自己叫“苏哲”,身份是个普通的江湖谋士,压根没提自己是江左盟宗主这茬。你想啊,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做事,必须小心再小心。他要是敢亮明“江左梅郎”的身份,皇帝第一个就得炸毛:一个江湖帮派的老大,跑到京城掺和皇子争斗,这不是想翻天吗?到时候别说帮靖王夺嫡、给赤焰军翻案了,估计江左盟都得被皇帝一勺烩了。
就像谢玉,他用天泉山庄的人干活,从来都是偷偷摸摸的,哪敢摆到明面上?梅长苏比谢玉精多了,他要做的事比谢玉的阴谋正经一万倍,但也敏感一万倍——那可是要翻皇帝当年定的铁案,动的是皇家的脸面和根基。所以他必须藏着掖着,“苏哲”这个名字,“苏先生”这个称呼,就是他给自己裹的一层保护色,既能混进京城的圈子,又不至于太扎眼。
再看身边人的称呼,更能说明问题。言豫津、萧景睿这俩直肠子,一口一个“苏先生”喊得自然;就连被他当亲弟弟疼的飞流,也只叫“苏哥哥”,从没喊过“梅哥哥”。这肯定是梅长苏自己嘱咐的。你想啊,飞流心思单纯,要是哪天顺口喊出“梅哥哥”,在有心人听来就是个大破绽。梅长苏对身边人向来细致,这种关键处不可能马虎,让大家习惯叫“苏先生”,其实就是在加固他的伪装,哪怕有人心里猜到他是谁,只要没人捅破,这层窗户纸就能一直糊着。
展开全文
说到“猜到身份”这事儿,京城里精明人可不少。谢玉、夏江、甚至后来的靖王,心里都跟明镜似的,但谁也没主动挑明。为啥?因为“苏先生”这个身份,是梅长苏给所有人的台阶。他需要这个身份继续做事,别人也需要假装不知道,免得撕破脸没法收场。就像下棋,大家都知道对手是谁,但只要棋局还没结束,就得按规矩落子。
还有个挺戳人的小细节:梅长苏本名林殊,“殊”和“苏”读音多像啊。当年那个鲜衣怒马的少年林殊,被火寒毒折磨得脱了相,声音变了,模样改了,连力气都没了。他心里肯定特怀念过去,却又不能认。“苏”这个音,跟“殊”就差一点点,像是他偷偷留的念想——哪怕全世界都忘了林殊,自己心里总得有点牵挂吧?用“苏”字做姓,喊“苏先生”的时候,或许他自己能在心里悄悄应一声,权当是对过去的一点交代。
最后说句实在的,“苏先生”确实比“梅先生”顺耳。梅长苏这人,哪怕活得再苦,也藏着点文人的讲究。你看他住的地方,布置得清雅,喝的茶、读的书,都透着股子雅致劲儿。“梅先生”听着有点硬,“苏先生”呢,软和点,也符合他那副文弱谋士的样子,跟他在京城装出来的“闲散人”人设也对得上。
其实说到底,“苏先生”这三个字,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称呼。它是梅长苏的铠甲,帮他挡住明枪暗箭;是他的面具,让他能在仇人眼皮子底下步步为营;里头还藏着他对过去的怀念,对未来的盘算。直到最后翻案成功,他可能才真正敢在心里承认:我不是苏先生,我是林殊啊。这一路藏着掖着,苦是真的苦,但为了心里的执念,值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