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去除咬字时的音准波动和归韵问题。演唱时,尤其是第三声歌词,常常出现音高波动。例如,在张惠妹的《听海》中的“我”字和“海”字,尽管它们都是单音,但大多数人会把音高为3的“我”字拆解成两个音符——“2”和“3”。这是因为普通话的第三声自带喉位波动和音高变化,而归韵要求我们将第三声的音符归为一个单一音节。解决归韵问题的关键是意识到普通话的音高变化影响了曲目乐谱的表达。
与北方普通话相比,南方方言则更自然地保留了古汉语的顿挫节奏感。这里的声乐逻辑是:
普通话省去了南方方言中的“入声”音。比如粤语中的“沧海一声笑”的“笑”,以及古诗《江雪》中的“绝”、“灭”、“雪”,这些音在普通话中分别是三声和四声,但在湖北、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这些字通常会以第五声——入声来发音。
入声在声乐上有着非常好的发音优势,特别适合情绪的爆发。这是因为入声本身就是单音,不需要像普通话那样归韵。事实上,南方方言的“入声”让它们在情绪表达上更为直白和生动,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日本动漫的配音通常能更容易打动华语观众的情感。
此外,南方的方言还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韵味,使中文的咬字更加充满顿挫感。例如重庆话的嘻哈音乐,便是将古汉语的顿挫感和说唱的节奏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声乐上,四川话和重庆话具有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四川话和重庆话保留了“入声”,因此在演唱时,入声往往作为长音使用,天然具备单音的情绪爆发。这样,中文说唱的传统问题——口齿不清、音准不稳定,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2. 四川话和重庆话的顿挫感增强了情绪的表达力,使得普通话的束缚得到有效缓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学习普通话时,感到不适应,尤其在声乐学习中尤为明显。
粤语的声乐特点则围绕压喉、胸腔、鼻音展开。粤语本身更偏重低频,因此粤语歌手在演唱时常常声音厚重,尤其在低音的表现上非常出色。然而,粤语也有其局限性:
1. 对高频和高音的表达较为匮乏。粤语习惯中,很少使用上挂音,因此,能做到像谭咏麟那样的G4高音,已经是顶级水平了。
2. 粤语歌手的优势在于低频的表达,尤其在抒情歌曲中,能够充分展现情感的层次,这也是张学友和陈奕迅等歌手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虽然中文的声乐确实存在一定的门槛,但方言却能够在某些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未来,华语音乐若能更加充分挖掘方言的潜力,将可能带来更多创新和突破,特别是方言中保留的入声字,这对于咬字的表达至关重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