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足坛名哨”高慎华收藏一百多只口哨背后的故事……

我国“足坛名哨”高慎华收藏一百多只口哨背后的故事……

我国“足坛名哨”高慎华,上世纪90年代当选为中国足球协会副主席。在这位老人“绿茵法官”足球裁判的生涯中,他收藏了一百多只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特口哨……

“这个是算世界上最小的哨子了,这是2002年世界杯的,它可以吹很响的,哔…… 哔……”一来到高老先生家里,老先生就急忙向“宁宁”介绍他所珍藏的各种奇特口哨。这些哨子来自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各地,只要他出去参加裁判执事或者哪里举办世界重大赛事,他都会买上一个口哨作为纪念。这些口哨颜色、款式各异,有大有小,材质也都不一样。高老先生告诉“宁宁”,他收藏的每个哨子都有一段故事。

“我做裁判的时候,想要哨子吹得响,就挑那种吹起来不费力气的哨子。后面收集了各种哨子,就开始有比较了,后来越集越多,就觉得蛮好玩的,变成爱好。有不一样的哨子我就存着,现在收集了大概120多种,都是要么形状不同的,要么牌子不同的。”高老向“宁宁”介绍他开始收集哨子的原因。

比如这只德国的哨子,带着电子针,可以计时;还有这只北京奥运会的哨子,造型十分精致;这只台湾的哨子也很别致,金属“身子”,但含在嘴里的部分却包着塑料,这样裁判员在冬天吹哨就不用担心被冻着了。

高慎华告诉“宁宁”,他觉得最特别的是加拿大的无核口哨。“因为加拿大冷,零下二十几度,在比赛当中哨子里面那个核冻住了就吹不响了,所以就有公司发明了这种没有核的哨子。”

以前的哨子大多都是金属做的,但现代哨子大多使用非金属材料制作,曾经在足球场上因为哨子的材质而发生过意外。“英国发生过在一场比赛中,裁判被雷打中了。结果研究下来是因为他当时含了一个铜哨子,导电引发意外,所以后来有些裁判就习惯用胶膜的、塑料的哨子。”

这些哨子大多是吊在脖子上的,但也有套在手指上的。碰到紧急情况,裁判员可以第一时间吹哨,而不用伸手去胸前摸哨子。高老说,以前有裁判的哨子含在嘴巴里被球打到,牙齿打掉两个,从此以后,裁判就提倡哨子拿在手里,拿在手里对裁判来说也有一个缓冲的时间,可以更为准确地判罚。

第一排中间为高慎华老人

高慎华今年已经94岁高龄了,他1950年开始学习当足球裁判,1953年步入裁判界,是新中国第一代足球裁判,1991年至1996年,他曾当选为中国足球协会副主席。几十年来,高慎华共执法200多场,其中国际比赛近 70场,收藏世界各地哨子,也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高老收藏的哨子与足球老照片、书报、邮品、海报、纪念章等被珍放在橱窗一处,这里也是他热爱的事业的缩影。

猜你喜欢

原标题:《我国“足坛名哨”高慎华收藏一百多只口哨背后的故事……》

相关推荐